您现在的位置: 快乐英语网 >> 阅读天地 >> 留学驿站 >> 正文

如何授人以渔——英国教育有感

  来英国之前,我对英国的教育有诸多设想。老师怎样讲课?是西装革履、侃侃而谈,还是像电视里那样,坐在讲桌上,讲起课来像拉家常般随意?同学们怎样学习?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学生上课时是否也正襟危坐、频频点头?我知道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但具体差别在哪里,却不是光靠我想就能想出来的。从小到大,我在国内接触到的教育方式只有一种:老师不断地传授,我们不断地记忆。

  直到来到英国,我才切实感受到英国教育与国内教育的不同。简单概括的话,国内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授人以鱼”,只要记住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就可以了;而英国的教育是“授人以渔”,侧重于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与中国教育相比,英国教育主要有“三怪”:一是“没教材”,二是“课时少”,三是“上课时老师没有学生讲得多”。初来英国时,由于不了解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我曾经大呼上当,心想:我怀揣美好梦想,背井离乡来取“西经”,可这“西经”怎么如此敷衍了事?一周就那么几个课时,连固定的教材都没有,老师甚至偷懒不讲课,都让学生讲。然而,通过之后的学习,我逐渐了解到,这种看似敷衍的安排其实是为了实现英国教育的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也就是所谓的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这倒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让人大开眼界的教育“三怪”没教材

  在英国的大学里,学校不给学生指定固定的课本作为教科书,上课时也不需要学生“扛”着沉重的书本前往。开学前各科老师都会给学生发一份书单,让学生在假期中阅读,对新学期所学的科目有个大致的了解。正式上课后,老师会给学生再发一份书单。书单上的书有时多达一二十本,都是老师精挑细选的经典书目。如果把一学期各门课书单上的书垒起来,得有两人多高。这些书该如何阅读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只读其中的几本,也可以挑书中的某些章节阅读。这种教学方法让我得到了极大的解脱,我再也不用只对着一本书勾勾划划、生吞活剥了。那么多的参考书目,总有几本与我的思路相符,书看着顺眼,学起来也舒畅。遇到有些内容在一本书上讲得不详尽,或是理解起来有困难,还可以补充阅读书单上的其他书目。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自然也不会照本宣科。上课时,老师会发给学生自己设计的讲义,讲义上的内容展现了老师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在这里,书籍成了老师教学的工具,而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依据。

  英国的书价格很昂贵。一本普通的A5开的小书均价是十几镑,而厚重的专业书籍动辄就要四五十镑。折合成人民币,买两三本书就要上千元。因为书的原价很高,所以即使从学长和学姐手中购买他们用过的书,或者订购Amazon上的二手书,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省钱,我们几个住得比较近的学生有时就合买一本书,大家轮流看,学期结束再想办法卖掉。当然,节省开销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图书馆借书。但对于书单上的一些经典书籍,图书馆的藏书总是有些供不应求。在图书馆的库存里,一本书一般有六七册,但却常常有几十个学生同时想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成功地从图书馆里借出书来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于一些比较受欢迎的书籍,图书馆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有些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外借;还有一些只能借七天,七天之后,如果没有别人想看这本书,学生还可以续借;如果有别的学生预订了这本书,就只能还给图书馆,否则就等着交罚金。所以,拿到老师给的书单后一定要提前下手,赶快到图书馆的网页上预订,不然很有可能一个学期都借不到要看的书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最令人崩溃的一次借书经历。当时有一本书我看了七天仍没看完,无奈只能还给图书馆,想续借时发现我被排在了第29位。那就意味着,等我拿到这本书时,已经是七个月之后的事了。吸取了那次借书的教训之后,我开始使用“车轮借书法”来借书,具体做法如下:从学长或者网上拿到下学期的书单,然后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合作,他帮我预订我专业的书,我帮他预订他专业的书。如此一来,由我自己借的话只能看七天的书,就可以延长到14天或21天。经过这么一番精打细算,我终于勉强解决了看书问题。

  课时少

  英国大学课时较少,一周平均有二十个左右的课时。这比起国内每天从早到晚课不停的情况来,可是轻松多了。可这看似很少的课时,却正是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除去阅读大量的书籍,学校还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比如准备论文、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演讲等等。如果像国内那样早八点到晚五点都有课,学生就没有时间完成作业了。而这些作业的分数最终都要算到学期末的总分里,一项都马虎不得。在英国学习,完全不像国内上大学那样,平时过得逍遥,考试前一两周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应付;在这里学习,整个学期都处于紧张的阅读和研究状态中。

   ■上课时老师没有学生讲得多

  在二十个左右的课时之外,学校还安排了研讨课(seminar)。研讨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由4~8个成员组成。研讨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所以一节研讨课的大部分时间往往由学生来讲,老师只起指导和鼓励的作用。这种研讨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学会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国学生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上课时,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端坐在座位上拼命记;而在英国的研讨课上,一般是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积极热烈地讨论。

   ■ 让人受用终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

  英国大学所有这些教学设计其实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可译做“批判性思考”,是指分析、推理、决策、评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是西方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雅思和GRE的考试中,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在考查学生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但西方人如此看重的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相对陌生的。国内普遍的观念是,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智商,而智商是先天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在国内时,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灌输性的教育。老师教给我们100分的内容,我们记住60分就及格,90分就优秀。如果你很努力,完美地再现了那100分的内容,就是所谓“状元之才”。这种灌输性的教育不需要学生提问题,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住什么,不用质疑,也不能质疑。即使学生提问题,也不会超过这100分的范围。而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内容与之恰恰相反,它提倡思维能力和人类的其他活动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如果你能够每天练习,那必然有所成就。

  英国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critical thinking。讲座(lecture)的设置将学生领入门,教给学生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研讨课的设置更是为学生与老师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学间互助学习提供了机会。这样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critical thinker,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事务,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能够等到有确凿的证据时才作判断,并最终得到有理有据的答案。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我总有这样的迷茫: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一则公式?一个单词?一个概念?经过在英国的学习,我才体会到,我学到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学到的是该如何走上一条不断自我完善之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