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不会留意到,自己已经在香港大学度过了58天(编者注:此篇文章写于2010年10月份)。以前的我对此会不以为意地笑笑:“还不到两个月呢。”但是,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却几乎是我研究生时光的四分之一。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像是在昏天暗地的忙碌中忽然被一声炸雷惊醒。相信每一位在英国、香港等地读授课型硕士学位的同学都有这种体会。体会到这一点,我便急切地开始反思:对于自己在香港的这段日子该有什么期待,对这一年的研究生生活该如何安排,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又该有怎样的规划。你也许会问,这些问题不是在申请留学阶段就反复自问自答过吗?不是早就倒背如流到能把面试官忽悠得失去判断力,觉得非你不可的程度了吗?是的,每一个申请来港读研的人(特别是DIY的同学)都应该进行过一轮自我审视与评估,并进行了强烈的自我催眠——我很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和学校。但是,当真真正正开始经营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时,我们总会发现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改变了想法,而是经历塑造了我们。于是乎,我只能且瞻前且顾后,进行第二轮的反思,争取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一眼惊艳——迎新会之见闻
我犹记得自己在酷热8月办理入境手续和处理入学事宜时的焦躁。盼望着,盼望着,label (编者注:由香港学校寄来的供办签证的标签)来了,开学的脚步近了。
8月26日是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y Center, JMSC)的内部迎新会。八九成的同学都到了。中心的大部分教授也都来到现场,针对学习、实习等分别做了介绍。还有些师兄师姐也过来分享经验,他们个个都有波澜壮阔的实习经历。其实,他们说了什么我还真没仔细听,就觉得被当时的气氛感染着、推动着,整个人的激情被点燃了起来。我感觉到自己眼前好像有非常光明的前景,但是对于自己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却看不大清楚,于是内心便陷入了几多憧憬几多忧虑的境况。我忍不住问:当今社会高手如云,他们到底为什么录取了我呢?好吧,这一年有事干了,我要先找到这个答案!教“写作与报道”(Writing and Reporting)课的教授一边介绍着课程一边非常自然地布置了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和搜集材料的作业,然后淡然一笑:“It’s a piece of cake and you will do it well.”这种在本科阶段被认为是超负荷的课业负担如今在这里看来不过是“开胃小菜”,我可以预见到接下来一年里自己那面容憔悴、精神崩溃的模样。
8月27日是港大所有非当地(non-local)新生的大聚会。我去晚了,因而只能在二楼遥遥观望。大礼堂庄严古朴,两边的高墙上悬挂着各个院系颜色不同的旗帜,具有浓厚的霍格沃茨(编者注:指《哈里·波特》里描写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气氛。我一边听着学生发展与资源中心的负责人兼教授的有趣演讲,一边幻想礼堂里飘着各种蜡烛、盘子、书本和帽子的魔幻场景。这位教授一直笑眯眯地讲述他当年去美国读书的经历:“Fun, it’s all about having fun, nothing to do with study.”(开心,一切都只与开心有关,而与学习毫无瓜葛。) 他指出,大学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也不是做能帮你找工作的事,而是努力做感兴趣的事;工作有接下来的四五十年好做,而对于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这可能是最后一年了。“Never focus on getting As, just getting the Cs: Creativity, Common Sense, Commitment and Communication.”(千万别把精力集中在取得优秀的GPA上,而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判断力、责任感和沟通能力上。)听到这些话,我有些激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难道不是一所大学应该有的精神核心吗?这难道不比报补习班、考资格证更能为走完漫漫人生路提供持久的动力吗?坐在那个历史悠久,甚至有些许陈旧味道的大礼堂里,看着身边五颜六色的头发、眼睛以及或年轻或成熟的面庞,听着教授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我知道自己的下一段人生旅程已经开始,而港大将成为我生活中最新的关键词。
二度沉思——究竟为何学习
“惊艳”之后,生活走上正轨。每天,我都疲于奔命地赶阅读、赶作业、赶讲座、赶职业论坛(career talk)。仅一门课阅读资料的标题列表就可以粘满两页A4纸,可见我啃书啃得有多辛苦。我希望自己的GPA能高一些,希望自己能快点找到体面又高薪的工作。于是,我近乎固执地辛苦和忙碌着,生活仿佛成了一个加强版的大四:学习和求职都得想尽办法兼顾,而且,在面对安心学习还是尽力求职、面试外企还是专心考公务员等抉择时,内心还是一如既往地迷茫与纠结。这就是我费尽周折来到港大后想要的生活吗?推开砖头厚的英文原版书,我陷入了沉思。
课程每天在上,老师们笑容可亲、言语可敬,同学们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各领风骚。考究淡定指数的话,国外学生明显高于工作后重返校园的“叔叔阿姨”们,而那些“叔叔阿姨”们明显高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的我等菜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自己需要什么”更清楚,而且对“这里能给予什么”更明了。他们不汲汲于成绩,不戚戚于求职,而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国际新闻”(International News)课上老外侃侃而谈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见解时,还是“媒体报道中国故事的方式”(How the Media Tell China’s Story)课上内地才子们与当地同学撞击思想、激扬文字时,抑或是“金融新闻”(Financial News)课上前投行高人对经济热点进行专业解读并爆出幕后黑手时,我总处在跃跃欲试却苦于无“包袱”可抖的窘状。我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无地自容”了!想想以前的我:对待学习总是应付了事,惟成绩至上;对待“窗外事”总是充耳不闻,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广阔无际与纷繁复杂,仅仅满足于在校园里过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简单生活。而如今,我来到港大,看高手所看,想“牛人”所想,我一下子从自己的小纠结中跳出来,见识了知识之博大精深,看到了世界舞台之宽广。
这里真的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有更闪亮的灯光。身边人或者有着最纯粹的新闻理想,将媒体视为捍卫自由、民主的武器;或者有着最强烈的娱乐精神,让生活好玩好玩再好玩一点;又或者有着最现实的利益驱动,一心想着利用媒体新闻多挣钱。无论是哪一种人,他们都沉醉在自己的追求里,精神昂扬地追寻内心向往的东西。看到他们,我忍不住赞叹:生活怎么能这么过瘾?我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这样“酷”呢?
我又开始情不自禁地比较。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比:比成绩,比风光,比收入,比所谓的前途。的确,咬牙拼搏一把,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名利,成为别人眼里的胜利者,享受虚无的优越感,仿佛这就是唯一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追求的东西。然而,来到香港,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朋友,看到形形色色的快乐与成功,我第一次开始质疑:人生只有一种模式吗?所有人都要冲向一个方向吗?只有打败别人、自己身挂全能奖牌才算有价值吗?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一个曾经在投行上班、拿百万年薪的美国同学何以放弃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从头开始学习收入肯定大不如前的新闻专业。他只是笑笑:“I wanna follow my heart.”(我想跟着自己的内心走。) 回想自己的四年本科生活中,我学过商务管理,学过法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过英语、法语,学过Excel、Photoshop,但我偏偏没有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真正的兴趣与能力。我与其他同学一样,上着一样的课程,拿到一样的证书,穿着一样的制服,自觉自愿地做了一个千人一面、毫无特色的螺丝钉。
我不甘心。港大有各种资源,香港有无限包容,我要跳出“牢笼”尽情地尝试。
“ “三心二意”——我全新的多彩生活
一旦明白GPA以及我曾违背自己心意追求的那些虚名皆是浮云,我的心情立刻变得轻松起来。
我每天都保证一定的时间读书,实在来不及看的内容就请教同学,做好标记,抽时间补上。教授每布置一项任务,我就制定好时间表,有序地完成任务。这样,我便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用于参加学院、社团以及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
港大的公共区域每天都会张贴出最新的讲座、研讨会以及职业论坛的海报,不论是哪个学院主办的活动,基本都会向所有同学开放。不同于内地的讲座或论坛拖泥带水的情况,这里的每场讲座或论坛都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一般嘉宾主讲45分钟,剩下的时间用于听众提问。因为时间有限,大家都需要集中精神认真听、快速问,交流的机会需要自己争取。这种快节奏的思想交锋令人疲惫却又大为过瘾。有一次,我刚听完路透社执行总编“大震荡时代新闻行业反思”的讲座,又直接奔到商学院参加陈志武教授关于“中国近期经济发展及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研讨会,一边吃着主办方提供的精美茶点,一边听耶鲁、哈佛的客座教授们的热烈讨论,那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感妙不可言。
如果说从对待知识分子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潜力,那么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则体现了这个社会的良心。我加入了港大Queer Straight Alliance,成为一名义工;也加入爱老组织,走进了社区养老院。在与这些市民群体接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香港政府的处理方法,感受到香港社会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对弱势群体更周全的关怀。我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环岛毅行,用双脚丈量港岛的每一寸土地,用相机记录这里的点滴美丽。我还和香港本地的朋友们一起去跑马地看刺激的赛马,去兰桂坊看疯狂舞动的人群,看快节奏生活背后的喧嚣与孤寂。我也曾经随意坐在路边,吃味道绝佳但卫生堪忧的港式大排档,听刚刚下班、工服未换的打工仔连笑带骂地讲述一天的遭遇……
于我而言,香港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或者一所学校,而是一座具有立体感、有着人情味的“鲜活”城市。走出去,进入城市的中心;走回来,通向自己的内心。我不禁想起了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to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往回看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所有那些点点滴滴都将与你的未来紧密相连。你得相信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因缘也好,任何东西都可以。)如我一般的仅有一年研究生时光的授课类“小硕”,真的应该逃出故纸堆,“三心二意”些,贪婪些,热情拥抱外面的广阔世界,放肆地到处留下点儿dots,为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听召唤,爱自由。我们不知道今天的所作所为会不会给明天带来切实的好处,但只要回首时可以无憾地淡然一笑,那我们所走的路就是对的。
四大皆空——抛弃虚荣向前冲
两个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整个人好像被清空,不再自满骄傲,不再困惑彷徨,每天都处在一种求知若渴的兴奋状态。一年时光会转瞬即逝,我们可以只把它当做进入职场的一步跳板,也可以当成望向远方的一个窗口,甚至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契机。在“媒体报道中国故事的方式”课上,钱刚老师和陈婉莹教授的两句话说得很敞亮,一句是“不试探永远不知道底线在哪里”,另一句是“艺高人胆大”。我们就像怀揣希望奔向新大陆的清教徒,拥有蓬勃的欲望和昂扬的斗志,更面临着严酷的环境和无尽的风险。我们要活下来、站起来、走出去,走向精彩的世界,走出丰富的人生。
做什么不需要理由,不想做什么才会找借口。既然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那我不能不珍惜。就像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贤若愚),痛并快乐着。